它们是太阳系行星形成时期的留下的碎片,大多只经历过小规模的热改造,所以很可能还保留着原始太阳系的成分和信息。
碳质小行星(C型小行星)则是其中数目最多,也最为原始的一类,其中一些可能富含水和有机物。有些研究认为,地球早期的水和生命,可能就是富含水和有机物的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带来的。也就是说,探测这样的小行星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早期的历史和演化,说不定也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在过去的2018年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里,两枚伟大的探测器——日本JAXA的隼鸟2号和美国NASA的冥王号(OSIRIS-REx)经历数年跋涉之后,都各自抵达了自己的探访目标——同为C型小行星的龙宫和贝努。
而如今,经过了几个月的探测之后,两个团队都各自迎来了第一个收获的季节。
美国时间2019年3月18-22日,一年一度的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LPSC2019)如期在美国休斯顿召开,这是行星科学界最有分量的学术会议之一。
这次会议的亮点有许多,但两位小行星采矿大赛选手的成果报告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另一边,《科学》和《自然》两大巨头也来凑起了热闹。为了和这两个团队在19-20日为期两天的系列专题报告同步上线,两大杂志在美国时间19日当天(提前)同步发表了两个团队的初步成果:
《科学》杂志连发3篇隼鸟2号团队对小行星龙宫的研究[1-3];
《自然》杂志连同旗下的子刊团队《自然·天文》、《自然·地球物理》、《自然·通讯》一口气连发7篇冥王号团队对小行星贝努的研究…
(来呀,一起比赛啊…)
这个操作也是服气的…
7篇太多了看不过来…今天这篇先讲讲隼鸟2号团队的战况吧。
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