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开设“制氧厂” – 从月尘中提取氧气

欧洲航天局开设“制氧厂” – 从月尘中提取氧气

欧洲航天局(ESA)的技术中心已经开始从模拟的月尘中提取氧气。 版权:ESA–A. Conigili 科学家们在位于荷兰诺德维克的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TEC)的材料和电子元件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原型氧气工厂。 月壤中的氧化物和金属 版权:贝丝•洛马克斯(Beth Lomax) –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Beth Lomax评论道:“拥有专属工厂使我们能够专注于制造氧气,并用质谱仪测量从月壤模拟物质中提取的氧气。” ESA通过网络化与合作关系倡议,为Beth的博士研究工作提供资助,并利用了针对太空应用的先进学术研究。 “能够从月球上发现的资源中获取氧气,显然对未来的月球定居者非常有用,无论是呼吸还是当地火箭燃料的生产。” 利用月尘制造氧气 版权:ESA–A. Conigili ESA的研究员亚历山大•梅里西斯(Alexandre Meurisse)补充道:“现在我们有了可运行的设备,通过对其进行微调,比如降低操作温度,我们最终可以设计出另一种版本的操作系统,使其有朝一日能够在月球上运行。” 从月球表面采集的样本证实,月壤由40% – 45%的氧化物组成,氧化物是月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但是这些氧以矿物质或玻璃形式的氧化物化学结合,所以无法直接使用。 未来的月球基地 版权:ESA – P. Carril ESTEC的氧气提取是使用一种称为熔盐电解的方法进行的,将月壤放入一个装有熔融氯化钙盐的金属篮中作为电解液,加热到950°C。在该温度下,月壤保持固体状态。 通过电流时,氧气从月壤土中被提取出来,并迁移穿过盐层被收集在阳极上。这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是可以将月壤转换成可用的金属合金。 试运行 版权:ESA–A. Conigili 事实上,这种熔盐电解方法是由英国Metalysis公司所研发的,用于商业金属和合金生产。Beth的博士研究中涉及到在该公司工作研究这个方法,然后在ESTEC重塑这一过程。 Beth解释道:“在Metalysis公司,该过程产生的氧气是一个不需要的副产品,而且是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被释放出来,这意味着反应器本身不是设计来制造氧气的。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设计适用于ESTEC的版本,以便能够测量氧气。实验室团队在安装和安全操作方面提供了很大帮助。” 月尘模拟物质的微观图像 版权:Beth Lomax –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制氧厂是静音运行的,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暂时排入排气管,但在未来系统升级后会被储存起来。 Alexandre补充道:“生产过程中会留下一堆不同的金属。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方向,去研究用这些金属可以生产出哪些最有用的合金,以及它们可以用于什么用途。” 模拟月尘中的氧气提取 版权:Beth Lomax –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比如,它们是可以直接3D打印,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工?金属的精确组合将取决于月壤的获取位置 – 这将存在显著的地方差异。” 该研究的最终目标将是设计一个可以在月球上可持续运行的“试点工厂”,并于本世纪20年代中期进行首次技术演示。 分析结果 版权:ESA–A. Conigili ESA结构、机制和材料部门的负责人托马索•吉迪尼(Tommaso Ghidini)表示:“ESA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带着载人任务返回月球,这一次是为了留下。” “因此,我们正在把我们的工程方法转变成系统地利用月球资源。我们正与人类航天和机器人探索理事会、欧洲工业和学术界的同僚们合作,提供像这个制氧方法一样的顶级科学方法和关键使能技术,以实现人类在月球上的持续存在,也许有朝一日也会适用于火星上。” 来源: https://www.esa.int/Enabling_Support/Space_Engineering_Technology/ESA_opens_oxygen_plant_making_air_out_of_moondust

SpaceX的飞行中止测试升空

SpaceX的飞行中止测试升空

SpaceX’s Falcon 9 rocket lifts off from Launch Complex 39A at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at 10:30 a.m. EST on Jan. 19, 2020, carrying the Crew Dragon spacecraft on the company’s uncrewed In-Flight Abort Test. The flight test demonstrated the spacecraft’s escape capabilities in preparation for crewed flights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as part of the agency’s Commercial Crew Program. Image Credit: NASA 2020年1月19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30,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从位于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中心39A升空,搭载着宇航员龙飞船进行了公司的无人飞行中止测试。飞行测试证明了飞船的逃生能力,为飞往国际空间站的载人飞行做准备,这是该机构商业宇航员计划的一部分。 影像来源:NASA

2019年是有现代记录以来第二热的一年

2019年是有现代记录以来第二热的一年

从以上可视化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全球气温记录中可以看出地球长期变暖的趋势,其中显示了与1951年至1980年的基线平均温度相比,地球的温度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这一记录显示为连续五年的平均值。 版权:NASA科学可视化工作室/Kathryn Mersmann 根据NASA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独立分析显示,2019年的全球地表温度是自1880年有现代记录以来第二热的。 在全球范围内,2019年的温度仅次于2016年,延续了地球长期变暖的趋势:过去五年是140年来最热的五年。 据来自NASA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ISS,位于纽约)的科学家称,2019年的温度比1951年至198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1.8华氏度(0.98摄氏度)。 GISS的主任加文•施密特(Gavin Schmid)表示:“过去十年显然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每十年的平均温度都高于之前十年。”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已经上升,现在的平均温度比19世纪末高了2华氏度(1摄氏度多一点)。作为参考,上一次冰河时代的温度比工业化前低了10华氏度。 这幅图显示了相对于1951-1980年的平均值而言,1880年到2019年间的年均温度异常。该记录分别来自NASA、NOAA、伯克利地球科学研究小组(Berkeley Earth research group)、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以及英国约克大学的计算科学家Kevin Cowtan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Robert Way的分析方法(Cowtan and Way analysis)。这些数据记录的年均温度虽然有微小差异,但所有五种温度记录所显示的高峰和低谷都是同步出现的。所有数据记录均显示,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变暖的速度非常快,而且过去十年是全球最暖的十年。 版权:NASA GISS/Gavin Schmidt 利用气候模型和对全球温度数据的统计分析,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全球温度上升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所致。 施密特表示:“2015年全球变暖幅度超过了2华氏度,并且我们已经不太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温度了。这表明正在发生的情况是持续的,而不是某种天气现象所造成的侥幸事件:我们都明白,这种长期趋势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驱动的。” 由于气象站的位置和测量方法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因此对具体的全球年平均温度差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考虑到这一点,NASA估计2019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精确到0.1华氏度以内,确定性为95%。 天气动态经常影响区域温度,所以并不是地球上的每一片区域都经历了类似的变暖。NOAA发现2019年美国本土48个州的年平均温度是有记录以来第34热,属于“高于平均温度”档。自1970年以来,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达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三倍多。 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导致了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层的持续大规模损失,并加剧了热浪、野火、强降水等极端事件。 NASA的温度分析包括来自2万多个气象站的地表温度测量、基于船舶和浮标的海面温度观测以及来自南极科考站的温度测量。 科学家们通过一种算法对这些原位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该算法考虑了全球各地温度站间距以及可能使结论产生偏差的城市热岛效应。通过该算法得出了1951年至1980年间的全球平均温度偏差。 NOAA的科学家们使用了大量相同的原始温度数据,但对地球的极地和其他数据匮乏区域进行了不同的插值。NOAA的分析发现,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比20世纪平均气温高1.7华氏度(0.95摄氏度)。 欲获取NASA 2019年地表温度的完整数据集和用于温度计算及其不确定性的完整方法,请戳阅:https://data.giss.nasa.gov/gistemp。 GISS是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地球科学部的一个实验室。该实验室隶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和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NASA利用太空的独特优势,将地球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进行更好地了解。NASA还使用机载和地面测量,并研发新方法通过长期数据记录和计算机分析工具来观测和研究地球,以更好地了解地球是如何变化的。NASA与全球社会分享这些知识,并与美国以及世界各地的致力于为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的机构合作。 欲了解有关NASA地球科学活动的更多信息,请戳阅:https://www.nasa.gov/earth。 1月15日新闻发布会上的幻灯片可从以下网址下载: https://www.ncdc.noaa.gov/sotc/briefings/20200115.pdf。 来源: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noaa-analyses-reveal-2019-second-warmest-year-on-record

火星表面的山丘、棱线和车辙

火星表面的山丘、棱线和车辙

2020 January 26 Hills, Ridges, and Tracks on Mars Image Credit: NASA, JPL-Caltech, MSSS; Processing & Copyright: Thomas Appere Explanation: Sometimes, even rovers on Mars stop to admire the scenery. Just late last November the Curiosity rover on Mars paused to photograph its impressive surroundings. One thing to admire, straight ahead, was Central Butte, an unusual flat hill studied by Curiosity just a few days before this image was taken. To its right was distant Mount Sharp, the five-kilometer central peak of entire Gale crater, the interior of which Curiosity is exploring. Mount Sharp, covered in sulfates, appears quite bright in this colorized, red-filtered image. To the far left, shrouded in a very dark shadow, was the south slope of Vera Rubin ridge, an elevation…

鲁宾的星系

鲁宾的星系

2020 January 25 Rubin’s Galaxy Image Credit: NASA, ESA, B. Holwerda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Explanation: In this Hubble Space Telescope image the bright, spiky stars lie in the foreground toward the heroic northern constellation Perseus and well within our own Milky Way galaxy. In sharp focus beyond is UGC 2885, a giant spiral galaxy about 232 million light-years distant. Some 800,000 light-years across compared to the Milky Way’s diameter of 100,000 light-years or so, it has around 1 trillion stars. That’s about 10 times as many stars as the Milky Way. Part of a current investigation to understand how galaxies can grow to such enormous sizes, UGC 2885 was also part of astronomer Vera Rubin’s pioneering study of the rotation of spiral galaxies. Her work…

影子里的月亮

影子里的月亮

2020 January 24 Into the Shadow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Laszlo Francsics Explanation: On January 21, 2019 moonwatchers on planet Earth saw a total lunar eclipse. In 35 frames this composite image follows the Moon that night as it crossed into Earth’s dark umbral shadow. Taken 3 minutes apart, they almost melt together in a continuous screen that captures the dark colors within the shadow itself and the northern curve of the shadow’s edge. Sunlight scattered by the atmosphere into the shadow causes the lunar surface to appear reddened during totality (left), but close to the umbra’s edge, the limb of the eclipsed Moon shows a remarkable blue hue. The blue eclipsed moonlight originates as rays of sunlight pass through layers high in Earth’s upper…

球状星团NGC 6752

球状星团NGC 6752

2020 January 23 Globular Star Cluster NGC 6752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Jose Joaquin Perez Explanation: Some 13,000 light-years away toward the southern constellation Pavo, the globular star cluster NGC 6752 roams the halo of our Milky Way galaxy. Over 10 billion years old, NGC 6752 follows clusters Omega Centauri and 47 Tucanae as the third brightest globular in planet Earth’s night sky. It holds over 100 thousand stars in a sphere about 100 light-years in diameter. Telescopic explorations of the NGC 6752 have found that a remarkable fraction of the stars near the cluster’s core, are multiple star systems. They also reveal the presence of blue straggle stars, stars which appear to be too young and massive to exist in a cluster whose stars…

毕星团

毕星团

2020 January 22 The Hyades Star Cluster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Jose Mtanous Explanation: It is the closest cluster of stars to the Sun. The Hyades open cluster is bright enough to have been remarked on even thousands of years ago, yet is not as bright or compact as the nearby Pleiades (M45) star cluster. Pictured here is a particularly deep image of the Hyades which has brings out vivid star colors and faint coincidental nebulas. The brightest star in the field is yellow Aldebaran, the eye of the bull toward the constellation of Taurus. Aldebaran, at 65 light-years away, is now known to be unrelated to the Hyades cluster, which lies about 150 light-years away. The central Hyades stars are spread out over about…

NASA和SpaecX完成了载人龙飞船最后一次主要的飞行测试

NASA和SpaecX完成了载人龙飞船最后一次主要的飞行测试

在载人龙飞船正式执行任务前,还需进行一项重大测试。 为了保护宇航员们的安全,以验证在紧急形况下,载人龙飞船的逃生能力。北京时间1月19日23时30分,NASA和SpaceX演练了一次载人龙飞船的飞行中止测试。 北京时间2019年1月19日23时30分,猎鹰9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发射平台升空。 Credit:NASA 作为测试的一部分,在猎鹰9号升空大约1.5分钟后,SpaceX触发了载人龙飞船的发射逃逸。执行的操作包括载人龙飞船和猎鹰9号的分离,发动机点火,打开降落伞,最后载人龙飞船溅落在大西洋佛罗里达海岸附近。 打捞回来的载人龙飞船 Credit:NASA 载人龙飞船与猎鹰9号成功分离 Credit:SpaceX 上面这段视频是载人龙飞船的逃逸测试中,验证了猎鹰9号万一在上升过程中遇到了紧急情况,载人龙飞船有能力将宇航员们送至安全的地方。 马斯克的发言 Credit:NASA 载人龙飞船中止飞行测试后,马斯克的发言,“助推器按预期爆炸,非常令人兴奋”哈哈哈,视频由杨Arthur听译。 Credit:NASA Credit:NASA Credit:NASA SpaceX的飞行中止测试前,穿着宇航服的Bob Behnken 和 Doug Hurley也进行演练,他们将在未来乘坐载人龙飞船前往空间站。 用NASA局长Jim Bridenstine的话来说,载人龙飞船这次成功的飞行中止测试,让美国离本土发射宇航员又进了一步。

“苔丝”发现的第一个环双星行星,这名高中生功不可没

“苔丝”发现的第一个环双星行星,这名高中生功不可没

这是一张艺术插图,显示了TOI 1338系统中的两颗恒星在我们的视平面内彼此环绕运行,构成了一个食双星系统。假想自己身处TOI 1338 b行星上,你就能每15天看到一次“日食”。 图片来源:NASA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高校空间研究协会(Universities Space Research Association,USRA)的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 2019年夏天,沃尔夫•库基尔(Wolf Cukier)在纽约斯卡斯代尔高中(Scarsdale High School)完成了他的高三学习后,以暑期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实习期间,他的工作是查看NASA的系外行星凌星巡天卫星“苔丝”(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TESS)拍下的恒星亮度变化数据,并将排查后的结果上传至“行星猎人苔丝”(Planet Hunters TESS)公民科学项目中。 “我一直在查看所有被志愿者标记成食双星(eclipsing binary)的数据,在食双星这种特殊的系统中,两颗恒星互相环绕运行,并且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两者的轨道都会使彼此相食。”库基尔说道,“实习了大约三天之后,我观察到了一个名为TOI 1338的系统的亮度变化信号。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次恒星相食,但发现时机不对,后来才查出是有一颗行星存在。” 借助NASA的系外行星凌星巡天卫星“苔丝”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该任务的第一个环双星行星,即环绕双星运转的行星。这颗行星被命名为TOI 1338 b,体积大约比地球大6.9倍,也就是大小介于海王星和土星之间。它位于绘架座方向距离地球1300光年的一个双星系统中,系统中的两颗恒星伴星在我们的视平面内相互环绕运行,形成了食双星,其中一颗恒星的质量大约比我们的太阳重10%,而另一颗恒星则温度更低、亮度更暗,质量也只有太阳的三分之一。TOI 1338 b的公转时间并非恒定不变,由93天至95天不等(由于系统中恒星的轨道运动,它公转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一直在变化)。“苔丝”只能观察到TOI 1338 b运行到较大恒星前方时产生的亮度的变化,对于较小恒星的凌星现象则因过于微弱而无法检测到。至少在未来一千万年内,TOI 1338 b的公转轨道都是稳定的,但是,公转轨道与我们视平面的夹角会有很大的变化,以至于2023年11月之后,在我们看来TOI 1338 b行星的凌星现象将会停止,然后在8年后也就是2031年恢复。 视频来源:NASA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 这颗特别的行星如今被命名为TOI 1338 b(TOI意为“苔丝”感兴趣的对象,即TESS Object of Interest),是“苔丝”发现的第一个环双星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即一个绕两颗恒星公转的世界。1月6日星期一,在夏威夷火奴鲁鲁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AAS)第235次会议上,天文学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这项新的发现。库基尔作为共同作者,与来自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圣地亚哥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以及其他机构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一篇论文已向学术期刊投稿。 TOI 1338系统位于绘架座(Pictor)中,距离地球大约1300光年。系统中两颗恒星互为绕转运行的周期为15天。其中较大的那额恒星质量大约比我们的太阳大10%,而另一颗恒星则温度更低、亮度更暗,质量也只有太阳的三分之一。 TOI 1338 b是系统中唯一已知的行星,体积大约比地球大6.9倍,也就是大小介于海王星和土星之间。TOI 1338 b在与两颗恒星几乎在完全相同的平面内运行,因此会经历规律性的的恒星食。 “苔丝”载有四台相机,每台相机每隔30分钟就会拍摄天空中一片特定区域的全帧图像,一直持续拍摄27天;利用这些观测所得的结果,科学家得出了恒星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从我们地球的角度来看,当一颗行星运行绕过恒星前方时,也就是发生了所谓的凌星(transit)现象,星体的阻挡会导致恒星亮度的明显下降。 但是,相比只绕一颗恒星运行的行星,绕着两颗恒星运行时的凌星现象更难被检测到。TOI 1338 b的公转时间并非恒定不变,由93天至95天不等(由于系统中恒星的轨道运动,它公转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一直在变化)。“苔丝”只能观察到TOI 1338 b运行到较大恒星前方时产生的亮度的变化,对于较小恒星的凌星现象则因过于微弱而无法检测到。 “这些信号类型对于算法而言是非常棘手的,”论文的主要作者维斯林•科斯托夫(Veselin Kostov)说道,“但是人眼则非常擅长查找这种数据模式,尤其是非周期性的模式,例如我们从这些系统的凌星现象中看到的模式。”科斯托夫是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所(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SETI Institute)和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一名研究科学家。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库基尔必须“亲眼”检查每个可能存在的凌星。例如,他最初认为TOI 1338 b的凌星是系统中较小恒星运行通过较大恒星前方的结果,毕竟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相似的恒星亮度下降;但是,对于双星系统应该有的相食来说,亮度下降的时机并不合理。 在辨认出TOI 1338 b之后,研究团队使用了一个名为“埃莉诺”(eleanor)的软件包,来确认这些凌星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人工制造的器件导致的。埃莉诺软件包的命名来自埃莉诺•爱罗薇(Eleanor Arroway)的名字,她是著名的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唯一的长篇科幻小说《接触》(Contact)里的核心主角,这部科幻小说后来被拍成了一部悬疑科幻片,名为《超时空接触》(Contact)。 “通过所有拍摄到的图像,‘苔丝’正监控着上百万颗恒星,”论文的共同作者、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阿迪娜•费恩斯坦(Adina Feinstein)说道,“这就是我们团队创建埃莉诺软件包的原因,它是一种对凌星数据进行下载、分析和可视化便捷方式。在设计之初,我们着眼的对象只是行星,但团队里的其他成员也用它来研究恒星、小行星甚至是星系。”(你可以在https://adina.feinste.in/eleanor/ 找到埃莉诺软件包的下载和使用指南) 研究人员早已从地面上利用径向速度测量对TOI 1338系统进行了研究,这种测量方式可以测出系统沿我们视线方向的运动数据。借助这些已有的档案数据,科斯托夫的团队对TOI 1338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最终确认了行星的存在,并且得出结论:至少在未来一千万年内,TOI 1338 b的公转轨道都是稳定的,但是,公转轨道与我们视平面的夹角会有很大的变化,以至于2023年11月之后,在我们看来TOI 1338 b行星的凌星现象将会停止,然后在8年后也就是2031年恢复。 此前,NASA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Kepler Mission)和K2任务就在10个系统中发现了12个环双星行星,都类似于TOI 1338 b。科斯托夫表示,对双星系统的观测总是更容易找到体积更大的行星,因为较小星体的凌星对恒星亮度的影响不会很大。研究人员预计,在最初两年的任务中,“苔丝”将观测到成千上万的食双星系统,也就意味着更多像这样的环双星行星将会被发现。 “苔丝” 是NASA天体物理学探索者计划(Astrophysics Explorer)中的一项任务,由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麻省理工学院(MIT)领导和运行,由NASA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管理。其他合作伙伴包括位于弗吉尼亚州福尔斯彻奇的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Northrop Grumman)、NASA位于加州硅谷的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 – 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Lincoln Laboratory),以及位于巴尔的摩的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来自全世界的十几所大学、研究所和观察站参与了这项任务。 参考来源: https://exoplanets.nasa.gov/news/1619/discovery-alert-high-school-student-finds-a-world-with-two-suns/